2025年10月15 -18日,第十九届电波传播学术年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功召开。此次年会由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电磁空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电磁波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机构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界的5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AI赋能电波,电波连通你我”,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准、前瞻性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电波传播技术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未来。本次大会共收到稿件513篇,组织有1个主论坛、30个分会场、12个特别分会场、1个女科学工作者论坛、1个青托沙龙,充分展现了我国电波传播领域的蓬勃活力。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纪念王一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

开幕盛况:聚焦前沿 共绘蓝图
开幕式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黄军荣书记主持。开幕式上,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曹学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任小龙,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陈欣宇,大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主任委员、电波环境特性与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健、大会主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郭立新分别致辞。
曹学勤表示学术界和产业界以创新思路推动了电波传播学科纵深发展,今后学会总部及电波传播分会将继续致力于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打造《电波科学学报》等精品期刊,服务科技工作者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任小龙指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大师生,一直在电子信息领域深耕研究,其中物理学院更是关注电波传播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做出了大量突破,支撑了行业发展。

陈欣宇指出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在多领域协同共进,持续推动着我国电波传播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他表示未来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愿与各位同行一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健强调我们站在AI赋能电波科学的新起点上,面向电波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面向电波科学技术的重大需求,将继续去践行历代电波人共同的使命与梦想。

郭立新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要流程、会场设置、投稿情况等,并为大家介绍了本次会议特色活动。

学术议程:层次丰富 亮点纷呈
主论坛宏观引领:会议主论坛呈现9场精彩的大会主旨报告,邀请到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吴振森教授、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郭兰图正高级工程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焦李成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徐寄遥研究员、北京大学夏明耀教授、浙江大学尹文言教授、中山大学黄海平教授等9位行业顶尖专家。分享了电磁超材料领域新进展、麦克斯韦方程在工程应用领域的新应用、人工智能对电波传播传播与散射的机遇与挑战、电磁散射特性智能计算方法、空间环境全球监测体系、介电电磁特性地图、多物理场高性能计算方法、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进展、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等方向的最新突破与前瞻思考。

专题论坛深度聚焦:设立了12个特别专题论坛、特邀95个特别专题报告,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主题涵盖但不限于:复杂低空电波环境认知与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与电磁科学双向赋能技术、射电天文用频防护前沿技术、电磁计算与电磁工业软件等。这些专题聚焦交叉前沿,促进了不同学科方向的碰撞与融合。

分会场交流广泛:大会设置的30个分会场,进行了68个特邀报告,127个口头报告,209个张贴报告到会开展学术交流,为与会代表,特别是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充分的成果展示与交流机会。研讨内容深入至电离层物理与探测、计算电磁学、天线与射频技术、电磁兼容、室内外传播信道特性等具体研究方向。

特色活动:致敬先辈 传承精神
10月16日,举行了纪念王一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王一平先生是我国电波传播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座谈会不仅是对先生学术成就和崇高品格的追思,更激励后来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持续推动学科发展。
特色活动:芳华竞展 筑梦科研
10月17日,举行了电波传播女科技工作者论坛,汇聚领域内顶尖女性科研力量,以前沿报告解锁技术创新方向,以国际视野赋能女性科研力量,以深度对话解锁成长密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她力量”。

特色活动:智汇沙龙 托举未来
10月15日,召开了中国电子学会第44期“雷达智能成像与干扰对抗”主题青托沙龙。通过青科研人员的思想碰撞,为提升雷达系统在强干扰场景下的成像性能及有效干扰智能雷达系统提供了新思路,推进该领域的创新技术与实际应用。

结语
第十九届电波传播年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凝聚学界共识,激发创新思想,强化合作纽带,为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掌握电波传播这一战略性核心资源的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未来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